《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去年,在郭校长的推荐下,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这本书给我们教师供给了有关教育教学行为的很多提议。其中有两条给我印象异常深刻,也是我工作中所欠缺的。
一一一条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书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后,有人问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课这位历史教师的回答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备课的。”当时,读完这位教师的回答,很受触动,也打开了我心灵的一个窗口,使我看到了教育的奥秘。这个奥秘就是阅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异常是此刻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的“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我们此刻要的是细水长流、永不停歇。怎样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惟有读书,厚积才能薄发。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提议中也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想想教学中,有多少次因为自我知识不够而感到黔驴技穷有多少次想旁征博引,却显得力不从心读书不应当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当成为我们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一一想起自我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要么预设的教学资料讲不完,要么没时间让学生做练习。我想,这跟自我教学经验不足,所讲资料面面俱到,没有把握好重点、难点脱不了关系,但仅仅是这样吗不是的,那位从教30年的历史教师给了我最好的答案。让我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想成为一名拥有教育智慧,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必须能够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一“学习是无止境的”,仅有不断的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我的教学工作有所提高,教学本事有所提高。
一一另一条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也使我感触很深。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到:“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而这样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进行引导和挖掘。
一一有一次,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没兴趣学语文,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可是没效果。期望我在学校能想想办法。平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对语文不感兴趣。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须得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一些尝试。当时,正好该讲《画》这一课,这是一首诗,想到一年级的孩子们对诗并不陌生,有的孩子都会背好多诗。可是他们不会有感情的朗读,我就把朗读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展开了。一下子,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这一节课在充满欢乐的朗诵练习、比赛中过去了。
一一之后,我们又学习了《静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诗歌,我又鼓励孩子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演去朗诵,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一些对语文没兴趣的孩子也渐渐发生着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一一作为一名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教育之路才刚刚开始,我给了自我一个期许:从此刻起,努力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个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益友。期待自我在教育这条路上会越走越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它好似一面明镜时刻映照着我自身,不断给我指名教育道路前进的方向。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多读书,多积累
“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要教好学生自身必须要有丰厚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多读书。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只有不断地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关爱每个学生
首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班主任工作室辛苦又繁琐的,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样我们的孩子会健康成长。
三、学会赞赏你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赞赏极为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那么重要。
我们要从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慰。当然,我会将我的这种高兴化为语言、动作来让他知道,使学生知道自己是那么优秀。我努力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会顺着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从教二十多年以来,奔波于家庭和工作之间,总借口没有时间静心读书学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工作与生活的节奏,于是得以静下心来,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在书中,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来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 ……此处隐藏11946个字……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让我明白给孩子时间,给自己时间, 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学生一起进步,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带给我的不是仰望的惊叹,更多的是同感和共鸣。我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学科感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需要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幽默的语言等吸引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上你教的这门学科。对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他的建议,“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我想,这条建议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吧。只靠幽默的语言,高尚的人品还不能培养起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收获的喜悦中逐步培养的学习兴趣才是持久的。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这一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100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70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也知道应该在课堂上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出不同的作业,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都能找到自信。但真正实行起来是需要很大的精力、耐心以及恒心的,任重而道远!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而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再次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成绩等等。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所谓个别对待简言之就是“因材施教”,现在大家都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要求。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各不相同!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就这引发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在日常教育中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一点大多教师都能做到,而且好多教师都是这样去做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是做到这一点,估计就有点难了。其他原因且不说,单就学生人数来讲,就能让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目前,只有少数地区推行“小班教学”,大部分地区,班级人数都超过40人以上,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人数一个班有55人,另一个班也不少,在这样“臃肿”的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谈何容易!55个学生就有55中想法,就有55中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个别对待学生,这是一条很好的也很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关键要看执行的资:料;来/源,于GZU521学:习;网 http://Gzu521.COm条件是否可行。现在我带的班每天光批改课堂作业本就已将让我忙的不可开胶了,那还有时间去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呢?当然这不是自己不这么去做的理由。
现在的后进生怎么产生的,或许就是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吧,“我们没有合理的个别对待学生”。以至于现在一个班里会有那么多的后进生,而老师们当然也包括我,就知道去埋怨学生,认为学生没有好好学,甚至认为他们“笨”反应慢,可是我们何尝不换位思考一下呢?老师们又何尝考虑到那些后进生的痛苦,因为某种原因上课听不懂,却还要装作很认真听讲,配合老师,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煎熬!作为老师你采取了个别对待学生了吗?没有!我们上课只是把大众的东西强加于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他们能否接受啊!长期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了!虽然目前来说,个别对待学生实行起来有点困难,但我觉还是应该朝这个方面不断的努力,时间是靠自己挤出来的,方法是靠自己探究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才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