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炊烟

时间:2023-02-17 19:10:25
家乡的炊烟

家乡的炊烟

家乡的炊烟1

高中的生活紧张而严肃,压力在不断增加,意识朦胧间,回忆起故乡的生活确是回味无穷的。

不知不觉,我又走在了这一条青石铺成的小道上,地下的泥土流出了淡淡的香气,四周的小树似妖娆的舞女一般随风摆动着臂膀。远远望去,家里的红砖烟囱又升起了袅袅炊烟,和风一起奔向了天空。

一路小跑,推开了厨房的门,在充满乡土气息的灶台旁,是奶奶忙碌的身影。“奶奶,奶奶,今天中午吃什么呀?”“啊,昊昊来啦,中午有你最爱吃的红烧肉……”没等说完,我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开心地笑了起来。奶奶望着我,也会心地笑了,一老一小其乐融融。

“烟囱里的烟是什么味道呢?”无意间问奶奶。奶奶若有所思,随后笑了:“孩子,烟是烧菜烧出来的,它一定也有菜的香味。”或许,这话在现在看来不过是一个玩笑,但年幼的我天真幼稚,将这句话印在了脑海里,并开始向往这带着淡淡菜香,随风走向天际的炊烟了。

随着年龄增长,学习任务一波又一波如浪般打在自己身上,比起找人宣泄,我选择了保守沉默,独自承担诸多压力。面对家人,也无法像幼时那样无忌了。很少再推开厨房的木门,也很久没有见到亲切的土灶,对于忙碌的奶奶,也少了欢快的对话,剩下的满是答案以明的学习情况。站在院子内,看着田野上一片片麦浪,明知将会是丰收之季,心里却平添了几分悲凉,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故乡》中所说的“隔膜”吧。一阵菜香味飘过,回头望去,奶奶正慈祥地笑着。下一瞬间,我明白了。是呢,故乡和亲人都不曾变过,被改变的,只有我而已,抬头望去,烟囱里的炊烟正伴着我欢乐的童年,一起缓缓流向蓝天。

睁开双眼,舍友们也已起床,又将投入紧张的学习中了。

故乡的炊烟带走了我的童年,却给我留下了青春,苦涩却充满活力的青春,而这苦涩也将消融在这流向蓝天的炊烟中了。

推开宿舍门,走向阳台,透过这朦胧的雾气眺望远方,我又一次,看到了一道袅袅的炊烟。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家乡的炊烟2

我家乡在郁南,那是一个乡下人家耕田种菜的地方,一进去,你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在我看来,走进乡村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随处可见的炊烟。

我喜欢炊烟,就像我喜欢这朴实而自由的乡村生活一样。乡村的炊烟早早就起来了,乡村生活是极有规律的,就如这炊烟,一日就可以见它三次。

早晨,天色往往最见清淡,这时的炊烟是最梦幻的,而且乡间最清凉的风也只有在早晨才能体会到。在清淡的天空下,伴着清凉的晨风,你会看见炊烟那婀娜的身姿,看见它缓缓地升起,然后渐渐地淡去,是那样的梦幻。我想,这时的炊烟才是让人最舒服的。

一到中午,阳光渐渐变得霸道。这个时候,你若想看见炊烟要仔细才行。乡村里的炊烟是很独特的,它总是丝丝缕缕,却让人深深陶醉在其中。这时的炊烟是最随意的。

而到了黄昏,炊烟升起总会让人有很多感慨。如果你出门在外,或是疲倦不堪,看见乡间的炊烟,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温暖的感觉,或是一种归心似箭的急切。暮色四起时,乡间昏黄的灯光从不同的窗户里透出,的确是有一点韵味。我想,这时的炊烟是最纯真的。

乡村的炊烟多美啊!它犹如轻纱,犹如发丝,让人感觉像梦景般美妙!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乡村的美吧!

家乡的炊烟3

回到那个山青水秀的小山村——我的家乡,我并不急于欣赏那秀丽的景色,我只想等到傍晚的时候看看袅袅升起的炊烟。

记得小时候,外婆在灶台边烧饭、做菜,我就帮助外婆烧火。那时候,一烧起火来就会有一阵浓浓的炊烟升起来,其中还夹杂着木柴燃烧的清香。我非常喜欢闻这种香味,更喜欢看一缕缕的炊烟。每当火烧云升起来的时候,村子里一阵阵的炊烟也升起来了。在五彩缤纷的火烧云的映衬下,那炊烟也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光彩,是那么柔和,那么优美。晚风姑娘也为之动容,左吹右吹,炊烟转眼变成了一条金光闪闪的龙,好不神气;一会儿,这条“龙”又变成了传说中的七色花,闪着神奇的光芒;一会儿,花又变成了件柔软飘逸的仙服。倏地,这炊烟又变成了长长的彩练,五彩缤纷。此时,我不禁想起“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诗句来。看着这美丽的情景,我不禁陶醉了!

今年暑假,我又回到了那个久别的小山村,可是我惊呆了。这个小山村仿佛脱胎换骨了:河上的独木桥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桥;低矮的瓦房变成了一座座漂亮的别墅……

我找了半天,才认出外婆家的小洋房。一到家,外婆就帮我烧了一碗香喷喷的米线,可我却无心品尝,因为我没有看到那思念已久的炊烟。我跑进厨房一看,原来那土灶早换成了煤气灶!

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看到外婆原来的村庄了,但那袅袅生起的炊烟将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

家乡的炊烟4

金色的霞光染亮了村西的半个村落,河水轻快地流着,一群稚嫩的面孔倒映在河面,伴着鸭子轻快的脚步声我便是当中的一员。

记忆中,儿时迎接我放学回家的不是那只撒娇可爱的小黄狗,也不是妈妈慈祥的面孔,而是村中屋顶上一排排的炊烟。

一缕缕炊烟从烟囱中升腾而出,轻风拂过,散懒地拥入白云的怀抱,仿佛和白云一起做着甜美的梦。无论我在何方,受到任何委屈,一想起家乡的炊烟便无时无刻的温暖,总觉得那里面就是家,有幸福有温暖,没有孤独。

儿时,家乡的炊烟是妈妈为我放飞风筝时手里那根长长的线。

中学了,我告别了那条小溪,那群小鸭,还有炊烟,来到了离家几个镇外的初中上学。这是一座大城市,每当夜幕降临便想起了家乡,想起关于家乡的一切,可是,我毕竟是孩子,当习惯了繁闹街市的灯红酒绿,早已将我记忆中那炊烟中的记忆淡漠。

当中学毕业时,再次回到家乡接受新一轮的挑战。我发现:当每次匆忙往返于学习啊与家之间我都忽略了家乡的变化。那炊烟早已不复存在,一排排小洋楼的屋顶上是在阳光下刺得人耀眼的太阳能与有线天线。

春暖花开,阳光将爱心洒向大地,虽然无法回到以前那静谧的村庄,但眼前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足以让我看到美好的前程与光明,会认为炊烟的牺牲是值得的。

时间的轮回在不停地旋转,村庄不断发展,我也在进步。高中的生活是独立自主的,由浅入深的,遇到难题,我会消耗大量精力去解决。休息、放松的时间少了,但我仍然能感觉到身边强者如林,竞争的激烈让我喘不过起来,因为我也是这百米竞争中想争冠军的一员,虽然我不是最高的,没有太多时间去想家乡的事,只有下决心抽时间好好回去看一看。

终于,一次机会,学校放了几天假。当妈妈用车载着我走过家乡的小路时,那路已不是断断续续的石子路了。而是光滑平坦的水泥路,小河上建起了亭子,路两边栽起了花。在爷爷奶奶们的脸上看到的不是以往干活的劳累,而是容光焕发,运动后的清爽与舒适在他们的脸上体现。

小村已逐步变成小区。我们继续上前,前面一群大妈们正在跳舞,再仔细一瞧那背景再熟悉不过了,是大妈 ……此处隐藏3683个字……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无论走到哪里,那袅袅炊烟总是伴随在我心头。十几年了,这份儿时的记忆挥之不去,忘却不了,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只因为,傍晚时分,有我的母亲以及更多的母亲站在村头或大门口,等待孩子回家吃饭。那袅袅炊烟是母亲伟大的爱,是温馨的家,更是是一副美丽的中国画,美丽动人而又情意绵长,她定格在我的心屏,永不褪色,永远都是一处美丽的风景。

乡村最温情恬静的时候,就是傍晚炊烟袅袅飘起的那一刻。远远望去,村子上空飘着不同舞姿的炊烟。有的冒出烟囱时笔直而上,仿佛欲上蓝天接白云;有的则像蛇形弯弯曲曲升起,漫过树梢;有的东邪西歪,似乎急于离开这个村庄走向远方。孩提时的思绪也随着这袅袅炊烟飘向远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要好好读书,要考上大学,要像别人家孩子那样进城吃“国库粮”……

时至今日,那缕缕炊烟虽然在我眼前消失了近二十年,但是那种温馨,那种希望,还有那种眷恋,总在心里涌动。于是,有关炊烟的往事,还是会不经意间悄悄爬上心头:爷爷的慈祥,爸爸的勤劳,乡亲的朴实,村庄的宁静,童年的温暖与生活的苦涩……但是,让我想起更多的是妈妈的勤劳善良,宽容体贴,乐观坚强以及为我们姐弟四人默默无闻的付出。

妈妈识字很少,因为那时候姥姥家里穷,所以,没能好好读书,一到结婚年龄就嫁给了同村的爸爸。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妈妈即使再苦再难也要供我们姐弟几个读书。妈妈用一双勤劳的手,一颗善良的心,为我们铺平了人生前进的路,插上理想的翅膀,一天天健康成长,一个个成家立业。

都说,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最无私的,可以向你倾尽所有;有一种爱是最伟大的,你的一生从这里开始;有一种爱是最高尚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这种爱,自然,真诚,纯洁、不掺杂半点瑕疵,这种爱就是伟大的母爱。

时间如流光一闪,几十年过去了。在我的记忆中最深的还是年前回家过年的那段时间里,家乡村子上空飘起的袅袅炊烟。

因为,那段时间是家家户户最忙的阶段。人们忙着蒸、煮、炸、炖,阵阵扑鼻香从不同的方向飘来,这时的炊烟持续的时间会相对比较长。站在村头远远望去,袅袅炊烟就像一片片傍晚的云彩在天空翻腾,然后飘向远方,融入天边,像一座小山,像一朵朵白云,汇成一片大海,汇成一份浓浓的乡情,汇成一首欢乐的歌,让乡亲们去尽情享受着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对于孩提时代的我来说,过年是我最盼望的节日。因为,过年我们就会有新衣服,有好菜好饭吃,还能走亲访友,看花灯,放鞭炮,特别热闹。每当这时,也是妈妈最忙最累的日子。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妈妈就忙着为我们姐弟几个买新衣服,还要忙着把家里角角落落打扫的干干净净。

农村过节,几乎每家每户都要蒸馒头,豆包,菜包,发糕之类的,还要炸丸子,炸鱼,炸耦合等等,都放在一个大筛子里,这些都是准备大年三十或过完年以后招待亲戚用的。可想而知,妈妈为了准备这些年货会是多么的忙碌。但是,妈妈做起这些总是有条有序,忙而不乱。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姐弟几个总是站在妈妈身后,等着她一会往我们嘴里塞一个丸子或是递给我们每人一个豆包,然后我们津津有味的吃着,此时,妈妈脸上总是带着幸福的微笑。

光阴似箭,从离开妈妈踏上工作岗位到远嫁他乡已经十几年了,走过很多地方,也吃过很多山珍海味,可我还是觉得只有妈妈做的饭好吃,只有妈妈做的菜最香。有时坐在办公室,喝着咖啡,我的思绪经常回到童年,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

闭上眼睛,总是会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那是妈妈在操持家务;会看到一个疲惫的身影,那是妈妈在为我们洗衣服;还会看到一个快乐的身影,那是妈妈看到我们健康成长而高兴。

妈妈的爱,就像春天里的暖风,吹拂着儿女的心;妈妈的爱,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陪儿女度过每一个严冬;妈妈的爱,就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儿女的心田,让儿女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看那缕缕升起的炊烟,是妈妈最欣慰的回报……

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这里,没有桂林甲天下的奇山秀水,没有西湖扬名中外的湖光山色,没有泰山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没有城市魏然耸立、豪华气派的高楼大厦,也没有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闹市。但是她却有一道独特的美景深深吸引着我,那就是,家乡傍晚时那袅袅的炊烟……

家乡的炊烟10

我常常想起老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捉摸不透、飘忽不定的炊烟,象征着世界的奇妙与生活的欢乐。烟霞蒸腾日,只因炊烟来。炊烟有时乳白有时密不透风,有时疏可走马有时雅诗万行。若遇花花太阳花花雨,你就分不清哪是云雾哪是炊烟了。然而最与炊烟同在的,是悠闲觅食的鸡,是昼伏夜出的猫,是哼哼蹭痒的猪,是护院撒欢的狗。炊烟升起不久,必定传来母亲的呼唤、父亲的朗笑。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如同一棵树,从灶房里发芽,很快冒出房顶生长上去,与村庄四周的树木合成一片林子。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炊烟成了迎风走动的树,摇曳着,舞蹈着,变幻莫测婀娜多姿,浮游在村庄的上空,如一团仙气,最后消失在家对门那个叫"仙人脚"的地方。其实无论有风无风,炊烟都是乡村上空的一幅或动或静的画。然而炊烟又与画卷不同,因为画卷没有味道,而炊烟则是一幅裹着饭菜香味的画卷,那是柴米油盐的画卷,勾人涎水的画卷,慈爱的母亲操着锅碗瓢盆绘制出的画卷。

凡是童年在乡下长大的人,都知道炊烟意味着口腹之乐。玩伴们田野里疯跑,小河里游泳、树林里捉蝉,一切都忘到爪哇国了。不知谁个喊了一声,我家房顶冒烟了,我娘做饭了!那时普遍饥饿,感觉肚子永远是个无底洞。不一会儿,又一个伙伴咽着唾沫说,我家房上也冒烟了!大家纷纷回望村庄,搜寻自家的房顶。依次确认后,你追我赶往回跑,家里的一锅可口饭菜等着啊。

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很拮据。由于经常吃不饱,所以一天到黑盼着房顶冒炊烟。假期里参加生产队劳动,要爬很高的山坡。但是不管爬多高多远,目光总是不时地瞄一瞄自家的屋顶,巴望炊烟出现。一进家门,放锄头的同时就喊“妈”,就是要吃哩。母亲正在灶前灶后的忙活,烟熏火燎的。我是不怕烟的,饿啊,急往灶门口钻,拼命地塞进干柴;或是朝红锅里舀半瓢冷水,再把那风箱拉得呼噜噜吹得火苗哈哈笑。

想起那清贫但不乏诗意的过去,那缕缕炊烟幻化而成的丝绸绢帛,如同来自母亲手掌的轻轻抚摸,于是眼前的尘埃被拂去,顿时出现一个明丽的世界,仿佛瞬间脱胎换骨了!于是不由哼起那首儿歌:"烟子烟,烟上天。莫烟我,烟河那边的抱鸡母!上天去,雷打你;下地来,火烧你;钻洞洞,蛇咬你!"炊烟完全人格化了,任你怎么“欺负”它,它都脾气很好的样子。没有什么哲理,但是生动感人、恬静美好。

人生几十年,如果没有被炊烟熏染过浸润过,那实在是个遗憾。甚至说人生就是不完整的,因为生命中少了不能缺少的根须。炊烟不仅是母亲挥动的印花头巾,更是哺育我生长开花的生命元气。所以公务再缠身、应酬再频繁,要想心态不浮躁,要想平淡和安静,我就回味一番遥远的"炊烟图"。

我时常自责:是人间烟火气熏染了我,是家乡的炊烟喂大了我,我究竟还需要什么、还有什么不满足呢?难道还有比家乡的炊烟更朴实、更基本,因而更重要、更美好的事物吗?

当然没有!

《家乡的炊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