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经典

时间:2023-05-25 05:09:50
读《论语》有感经典

读《论语》有感【经典】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论语》有感【经典】,欢迎大家分享。

读《论语》有感【经典】1

这学期,我们背诵了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许多话,都让人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

背了这句话,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时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门上面去了,他怎么也弄不下来。我见了,对他说:“我来帮你。”我想了一会儿,便拿起扫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没弄下来,反倒把握自己给弄得头晕眼花。我想:做什么事不能靠蛮力,要动脑筋想办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楼梯上不就高了吗?于是,我站在楼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给弄下来了。

我不仅能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还很讲诚信。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妈妈,偷偷拿了一块钱,买了个笔。我想:要是被妈妈发现,那不是得挨一顿嚷吗?而直接对妈妈承认错误,妈妈一定会原谅我,并告诉我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选择了主动承认错误,果然和我的想的一样,妈妈原谅了我。

以后,我要每天反省两次,这样,我就会更优秀。

读《论语》有感【经典】2

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但是现在翻阅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读《论语》有感【经典】3

近来,我们学校开始了“好书漂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读了很多有益的书,其中最喜欢《论语》这本书。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

书本里面写了许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写 “孔子学琴”,孔子从小刻苦好学,他向鲁国大师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几天,大师都很满意了,但是孔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掌握技巧,又过了几天,孔子已经把这首曲子弹得如行云流水般动听了,可孔子还是觉得曲子的道理没有理会。读到这里,我觉得孔子很专心学琴,没有浪费时间,他整个人都沉醉在音乐当中。

当我继续读下去,我知道孔子把这首曲子奏得跌宕起伏了,可以学新的曲子。但他还没体会作者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经过不断练习,终于有一天,他从曲子里感受到了作曲者,就是周文王。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之后,不要骄傲自满,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不明白的事,都要用专心致志、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还要不懂就问。孔子勤学好问,对事情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经典】4

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仁义的人,由于内心的富足使得他不会担忧,所以仁厚的人能够坦然的面对一切。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能不迷惑。我们当下的选择太多,所以我们只有努力让自己更强大成为一个智者,才能从容面对。勇敢的人由于内心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就会足够自信。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自己足够勇敢时,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害怕了。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做到仁、智、勇,所以就少了很多的忧、惑、惧。正是因为君子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才能表现的从容不迫。

君子注重自我修养。君子不去苛责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经历等用来苛责内心,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说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就远离了怨恨。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

君子胸怀天下。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牵挂的是道德,小人惦记的是自己的房子,君子尊重法制,小人关心恩惠。君子是高尚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穷困潦倒之时仍不忘自身修养,不断地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在他有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去帮助他人。

君子讲究言行,注重说话和做事的标准。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君子要做一件事,总是等真正做到了再说出来,敏于行而讷于言。

君子,虽然只是简短、朴素的字眼,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君子,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论语》有感【经典】5

今天,天上灰蒙蒙的,心想:可能是要下雨了。我刚走出家门,天上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绵绵的秋雨让人多愁善感,好像在诉说着冤情,这也使我有些郁闷。我拿了一本《于丹解读<论语>》看了起来。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其中儒家家派最受人注目,《论语》就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作的一本著名文学作品。而当代著名作家于丹对于《论语》的解读使我明白了许多哲学道理。

第一篇是“孝道之道”,它使我感觉到孝敬不是指你给父母买多好的房子、汽车,重要的是在于真正尊敬父母、礼让父母 ……此处隐藏1639个字……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活动便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籍,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

《论语》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内容却十分广泛,有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言论,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传到了海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世人称为东方的“圣经”。

这本书既可以让我们学习该怎么做人,遇到事情该怎么解决最妥当,对人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不讨厌你,还能从孔子的话里体会到孔子对他的学生的良苦用心,学生们对学习的渴望!

读《论语》有感【经典】11

《论语》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著。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而《论语》所讲的全都是儒教中的精华。

孔子基于亲身体会,他提出学习首先要有学而不厌的精神。而要做到学而不厌,首先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端正的学习态度又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做学问的第一条就是诚实,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条学习要谦虚,不耻下问,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活中有许多人值得自己虚心求教。而三呢,就是要敢于自我反省,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这样才能发现并改正自身缺点,促进自我完善。孔子还注意到了时光飞逝,就像日夜奔腾不息的河水,转瞬即逝,人们一定要抓紧时间,珍惜时光。

《论语》这本书,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意味。而其中提出的观点也很正确。可是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陈独秀他们又有反儒思想呢?原来,孔夫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拼命宣扬这个教育主张,从而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西汉的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到了明代,儒家思想便与八股制度结合起来。与孔夫子时的儒学不同,这时已成为封建主义束缚人们思想的教条。而当时的中国人追求民主,当然要反对这种儒家思想了。

可见,每种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只看你把这剑锋用在什么地方。

读《论语》有感【经典】12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记得多年前,我曾经读过《论语》,那时只是作为消遣而已。

现在,我又重新拾起了《论语》,以全新的心态细细品读,把自己的心贴进去里面感受孔子的思想。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明白了并不是只是在学校里做教育工作的人才能被称为老师,在家,在社会上,甚至于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清洁工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不能够瞧不起别人,一座宏伟的大桥只要缺少根小小的钉子就能让它崩塌。而学习也是要有选择性的,必须选择别人身上的良好品质加以学习。别人身上的缺点,假如自己也有就应该要改正。

孔子教学不分贵贱,广纳学生,从而打破了古时候只有官侯权贵的富家子弟才能够学习的权利。把思想传给广大人民,为那些有广大的报复的贫苦青年找到出路。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教育。孔子也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也曾经想要为国家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是在当时战乱频繁的年代他的学说并不能满足国君的需要。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作为,只能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

读了《论语》后,我明白了:只有拥有博大的心胸才能受人尊重。

读《论语》有感【经典】13

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好的书籍,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论,被他的弟子写了下来,里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给大家讲一讲吧。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告诉我们,学习后温习、珍惜友谊、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气,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说明君子讲道义而小人只顾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学。

这本书对我们帮助很大,几乎每一句都有用处。我在每一天的放学后总要把今天语数英科的学习内容、课堂笔记都看一遍,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时在玩的时候,我不愿去干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会推给别人,而我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自己想办法做出来。有时我不小心做错事了,别人批评我,我不会去顶嘴,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还能让我们有一个好成绩,我们值得读。

读《论语》有感【经典】14

从去年的八月到今天,整整一年的时间。我终于背完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这里面全是圣人孔子平常讲的评论。被他的弟子们编成一本叫《论语》的书。

《论语》内容非常丰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但这本书与别的书不同,别的书都是连贯性的,这一本书每一条就是一章,而且很零散,篇章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孔子的话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说的。

这书里面大部分写孝道,伦理纲常。或是学习。和君子应该做些什么?这里都有还有一些有趣的辩论故事,比如呢,他怎么机智劝说鲁哀公的。

这书里面有许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句话都有一些不易懂的话,比如孔子说的父母唯疾之忧。这句话,乍一看来。有点儿牛头不对马嘴,因为孟武伯问孝,可是他却说父母艺兴为子女担忧。但稍一体会,就发现圣人和平常人不一样,他的意思是儿女孝顺父母,父母想孩子的健康。这里体现的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亲情啊。

这一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也要像圣人说的一样,有那么的高洁的品质和品德,从古至今世间万物,沧海桑田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只有人性亘古不变。

孔子说的话真是让我获益匪浅,虽然我背的很慢。但《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以后还要慢慢消化,深入的理解。

读《论语》有感【经典】15

学了《论语十则》,我有很多感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我记起小学学诗《枫桥夜泊》时,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乡之愁的我难以入眠。但是很让人生疑的一点是,其实枫树不喜欢潮湿。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这里的“江枫”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指的是“江村桥”和“枫桥”,且当时就有这样一座桥。(如此一来,疑惑尽消。)因此,我认为江枫应取第二种释义。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其引申之意也至为分明。)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

阅读《论语》影响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事。

《读《论语》有感经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