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4-09 23:19:14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一、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英雄偶然相遇,就惺惺相惜,意气相投,以天下为己任,在桃花纷飞的园林里,举酒结义,对天盟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开始了他们的英雄之旅,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这说明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二人、三人甚至更多的人共同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曹操此人,生性多疑,但也是个有义之人。他敢杀董卓,但在杀吕伯奢一家时,无不显示出他多疑的特点,连县令陈宫也弃他而去、投奔他人了。

在这里我对曹操与刘备做一个比较:刘备心胸宽广,曹操心胸狭窄;刘备信任他人,曹操性格多疑。我还有个想法:如果刘备没有结义,他能建国吗?如果陈宫把曹操送到京城去,他还有命吗?

我觉得,历史有时候是个巧合,有时候是个奇迹。

二、三英战吕布

读了这一回合后,我首先要说说我的感想。

刘备灭黄巾军,却只当上个县令,我有些抱打不平。可公孙瓒路过那里,顺便带了他们,在此又是一次巧合。要是华雄杀了两员大将后又带兵冲入诸侯营中,恐怕或者的只有关羽和张飞了吧。董卓这个人阴险无比,我最不喜欢,打不过就杀人掠财,仓皇逃跑,真是卑鄙无耻。

在这一回合中司徒王允用貂蝉使离间计,迫使吕布杀死了董卓,拯救了老百姓。在此我想说明一点,这计应该是美人离间计,因为离间也是分男女的。

我还有两点疑问:要是关羽不是因为杀华雄消耗精力,或许就有可能直接把吕布给杀了;吕布在纪灵打刘备时的劝和,说明吕布也不是那么小人。所以,历史中的人是最好不要轻易去评判的。

三、煮酒论英雄

读了这一回合,我觉得曹操借别人的命以定军心,虽军心定了,但曹操的行为不禁让人指责。虽然打败了袁术,占了寿春,但他的行为让人心惊胆寒。

占了寿春,他又攻打徐州吕布。这时吕布不听陈宫的劝告,整日饮酒作乐,滥杀无辜,仗着自己武艺高强,还有赤兔宝马,自以为是,结果被手下抓了送给曹操。吕布这个人可以说并不完全是坏人,但也不能说是个好人。所以一些人我们很断定他是好是坏,就像秦朝丞相李斯,也是难以分辨出来的。

这回我要讲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称王条件,只有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是天时?天时就是你的运气,比如刘备和曹操论英雄时的打雷,让刘备掩饰了自己,借机逃离了许都,才有机会成就蜀国伟业,这就是天时。什么是地利?那就是根据地的优势。比如曹操的老巢就在许都,他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人和就是,人心所向,上下一心。例如刘备除了有关羽和张飞,还有诸葛亮、赵云、黄盖等人的相助,有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才有可能建国建业。

这短短六个字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玄机。

《三国演义》读后感2

读完这二十一回,我十分佩服刘备的镇定、智慧。又用一件小事证明曹操对士兵,将士的态度。还有,曹操的一段话,就基本上确定了他统一时各军阀的消灭顺序。

刘备为了不让曹操起疑,在家里干那些奴隶活。为什么不养花养鱼之类的,非干这力气活呢?因为他这样,让曹操认为他在低三下四的干不该自己干的活,自然对自己也低三下四,一可避免曹操来找刘备麻烦,二可避免曹操对他的怀疑,有利于董承之类的人来往,商量大事,这对刘备,反曹人等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当正其开始“论英雄时,一定把刘备吓的不轻,而且写出了曹操对一些人满不在乎,有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季玉、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而对刘备则高看一眼,在将来曹操建国时,这几个人加上刘备,是曹操的阻碍,其中,心腹大患就是刘备。

云长的忠表现有三点,第一,在关公在屯土山约三事时,有二条表现了他的忠,云长兄降汉帝,不降曹操,忠于国知刘备不落,不管千里,便当辞去,忠于人。关云长刚正不阿的表现就是——忠心。第二当曹操赐战袍于关云长,关云长接受,但把战袍穿在里面,外面仍是刘备给他的战袍,不忘兄长之恩,时时想念兄长。这是关云长的忠心的表现——想念。曹操忙一场,他“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这正是关云长忠心的表现。

本回中有惜刀杀人一计——程是说:“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了袁绍之兵,经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我想,如果刘备真的死在这一计上,那云长也一定不会放过曹操,因为云长也是有头脑的。

“暂颜良,诛文丑”两名大将,被袁绍视为左膀右臂的两名大将,让关云长不费吹恢之力的杀了,不得不说,关云长被叫做“武圣”,真是名不虚传。关云长“下刀”有三个要点:“稳、准、狠”。只有“稳”才能手起刀落,将对手斩于马下,否则当他再斩时,他的小命就可能保不住了。“准”,同样要找敌人的弱处,否则如果内穿护身甲,就白斩一刀,同样会丢掉小命。对敌人,要狠,否则敌人狠了自己便弱了,如果斩时有怜悯之心,那日后麻烦大了,会后悔的。关云长值得每个人学习。无论对学习功课,还是对待敌人。

最后,关公还是守大义,去找他的头头——皇叔刘备了,曹操虽不乐意但在小山头上约的三事自己答应了不得不照办,但又不明说。别人都说曹操是奸人,可我认为他和关云长一样,是正人君子,只是在利用别人而已。

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真是太厉害了,充分表现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自信、稳重。

我很喜欢关公的这种精神,实在让我佩服。我最喜欢关公的忠义精神~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有一本书,我的爷爷爱不释手,我的爸爸爱不释手,我,也爱不释手。这本书就是——《三国演义》。每次读完一遍《三国演义》,我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虽然里面的诸葛亮有勇有谋、智勇双全,赵云浑身是胆,曹操狡猾、奸诈。但是最令我喜爱的还是关羽。我尤其忘不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雅号“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

《三国演义》中刘备败阵乃奔投袁谭,只有关羽死守,保护刘备妻小,关羽挨到天亮准备在整顿下山去战,突然见一人跑上山来,一看是张辽。张辽和关羽说过话后便回见曹操,先说降汉不降曹的事。曹操笑说:“我是汉朝丞相,降汉不就是降我。这条可以答应。”你看,这段话侧面的写出了关羽的忠义、宁死不屈,也写出了曹操的奸诈。

曹操亲自相接。关羽下马拜谢,曹操慌忙答礼,曹操对关羽承诺那三件事并不会食言,关羽拜谢。

一日,曹操请关羽吃饭,临散时曹操送关羽出府,并送他战袍,但是关羽不要,关羽说:“我不是节俭,旧袍是刘皇叔所赐我穿着它,就像见了兄长一样,我不能以丞相赐 ……此处隐藏10554个字……”就飘飘然的,真是太不应该了。往后,我一定要更努力去学习,更用心去积累更多的知识,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再说“义绝”关羽,他“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三国英雄人物里,能担“义绝”二字的,舍他其谁呢?他自与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忠肝义胆地对待着两位兄弟。特别是对刘备,在与其失散暂居曹营时,一得知刘备的下落,就不顾曹操的百般收服诱惑,抛下所有金银财宝,只为能尽快找到刘备而收下赤兔马,护送着两位嫂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投奔汉营来找刘备。华容道上,他又为了顾念旧情而放走了曹操。这几件事足以体现关羽的忠义。但是,他也有骄傲自大,大意失荆州的一面。看来,人无完人,忠义化身的关羽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所以,我们真没有必要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丧气,也没有理由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指责不休。我们只要认认真真去做事,以平常心对待结果就行!

最后说“奸绝”曹操,对于这个说法,我其实不是很赞同。他虽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而错杀吕伯奢的奸邪一面,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一面。但他雄才大略,消灭了各方割据势力,使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稳定。他爱惜将才,曾极力想留住关羽,又在他坚决离去时放他走。他死前还将手下的生活安排得很妥当。这样的人,又怎是一个字“奸”字能概括得了呢?我觉得还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评价更确切些。

三国乱世,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看了三遍《三国演义》,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大浪淘出的“三绝”英雄。再看《三国演义》我相信自己会有更多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想到三国演义,脑海中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这经典的开篇词。好一个“是非成败转头空”,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诠释了多么深刻的一个道理啊。

三国演义以三绝为特色:智绝,奸绝,义绝。

智绝毋庸置疑便是诸葛亮了,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试问三国中难道还有人的智慧可以超越他吗?

我们也应该去学习诸葛亮的智慧,但我们要学的并不是他的兵法,毕竟这在现代社会已经毫无用处了,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方法,要学习他去巧用天时地利人和。不管做什么事,人和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成功的实施一个方案。反之,要是人不和,不管你这个方案是多么完美无瑕,没有人愿意实施,一切也都白搭。

至于“奸绝”是谁,不用我说,大家也肯定都已经心里有数了。没错,那就是曹操。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经典名言,也是曹操的处世之道,吕伯奢是曹操祖父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见故人之子来到,吕伯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而曹操在屋子里听到磨刀的嚯嚯生,以为吕家起了歹心,于是就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后来看见被缚住的猪才知道错杀好人,于是与陈宫仓皇出逃,在路上遇到外出打酒的吕伯奢,便将错就错的杀死了吕伯奢,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所以说曹操是奸绝。

义绝是是我影响最深刻的一绝,义绝以关羽为代表。而最能体现关羽义绝的事件便是千里走单骑。关羽虽然投降曹操,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当他得知自己大哥刘备的消息后,就不辞而别。由于关羽的离开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曹操的部下们一路上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关隘,斩曹操六员大将,东岭关杀孔秀;洛阳城杀韩福;汜水关杀卞喜;过荥阳时杀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的古城外杀蔡阳。最终和刘备相会。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要像关羽一样重情义,不为利益所诱惑,无论如何也不出卖自己的朋友,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够交到更多真心的朋友。

总而言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有许多人物的性格都非常值得学习,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这个寒假重读《三国演义》,仍旧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大批的文学著作。而我最钟爱的一本文学作品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而编写的七十三需的三国故事。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振奋人心。起初我最喜爱的人物是关羽关云长,相信大家对此人并不陌生,他就是五虎上将之首,义绝关羽。书中有关他的故事情节描绘的也是有声有色,就拿温酒斩华雄来说。十八路诸侯无一人敢战华雄,这时关羽挺身而出要求出战,曹操为其壮酒送行,关于说:“回来再喝也不迟!”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头进了帐。一摸酒壶还是温热的,曹操大赞关羽的武艺高强。

还有一件家喻户晓的事件,那就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知兄长还在人世,义无反顾地带着嫂夫人离曹。一路上遇到曹军将领的百般阻挠,然而关羽越 战越勇杀将了过去。最后曹操下令让关羽与其兄相聚,这才免了伤亡与其兄弟相会。从这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关羽义绝冲天。然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关羽变得自傲自大以至于失了荆州,身首异处,一代武圣如此下场,让人不胜唏嘘。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位传奇人物的出场让我逐渐的喜爱上了他,他就是诸葛亮。刘备三兄弟三次恭请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诸葛亮被其诚意所打动,从此为刘氏江山奔走效劳。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实在太多了,咱们先拿草船借箭一事说起,那是赤壁之战的一个相关情节。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 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 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 ,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 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 在曹兵乱箭之下 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 遍布船只俩边,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 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从此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诸葛亮对于蜀国的建立功不可没。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力辅佐后主刘禅,后又出师北伐,对内又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使蜀汉出现了兴旺之象,然而不幸的是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疾而去客死五丈原。诸葛亮的离世使蜀国元气大伤,蜀主无能,使蜀国走上了下坡路。

《三国演义》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当时军阀混战下的人民的疾苦,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这也是我钟爱《三国演义》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