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每一个时代,都有几部让人称道的经典之作,在中国《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可谓是人人传诵的四大经典名著,而在世界上能称之为名著,并对整个世界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名著可谓屈指可数,如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算得上是名著当中的名著,经典当中的经典,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国富论》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这本专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严复的《原复》,这本书于1776年第一次出版,全书包括两卷共5部,在第一部的序言中,亚当-斯密对全书进行了概括描述,他认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国富论》共分为五卷,它从国富论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第1卷,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第2卷,共分为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3卷,共分为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因;第4卷,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第5卷,共分为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得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等。
一代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洋洋百万字,可以说是亚当-斯密,乃至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他将近代初期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倾注心血研究总结,批判归纳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运行,又做了系统的概述,在此之前,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经济学家的诞生是必然的,可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总结概述引起世人疯狂的可谓“前无古人”,仅亚当-斯密一人,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讨论,影响范围波及英国本地、欧洲大陆、美洲等地。
《国富论》的出版,前后历经数年,从亚当-斯密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到1773年基本完稿,他又经过3年的修改润饰,此书终于在1776年面世出版,历经三十年,一版再版,在市场上流传着九个英文版本,同时也促进了市场盗版业的发展,人们一致认为亚当-斯密是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因此他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据说,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往往要是能说上几句《国富论》当中的语句,便觉得很自豪,许多人都以当亚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据说只是据说,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经济学中所占的份量,无人敢动摇,也因此奠定了他在经济学当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初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看了一眼,让人不想再看第二眼,因为整本书所提到最多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没有任何能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更不可能像金庸的《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那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可《国富论》就是经典当中的经典,是众人皆知的,它有着一般作品所不可替代的魅力,会在让人不想读的情况下,又让人产生一种特别想一探究竟的欲望,想好好看看这本在社会上流通了两百多年的巨著,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让那么多人对该书的作者亚当-斯密顶礼膜拜,又把该书誉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圣经”。
我又重新看起这本似乎让人看不懂的名著,在慢慢品读中,我也读出了一点意思,让我这个对经济学一窍不通的外行,也慢慢懂得了一点经济学的常识,还算不上是内行,但不至于被人说成是“没有经济头脑”。通读全书,让人觉得此书不亏被誉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圣经”,自始至终,亚当-斯密的思路始终没有脱离此书的主题,《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在此书的著述中,他一直在研究,一直在分析,将一些经济学中所运用到的经济理论,又加以总结,书中不断提到很多字,比如:税、财富、利润、商业、价格、市场、贸易、消费等等。在书中这些词的频繁出现,足以让人了解此书所要说明阐述的经济学理论,让那些迷茫,并且在经济竞争中失利的人,看了此书后,重新获得了新生和启发。
当我看完《国富论》后,感慨万千,头脑里面满是一些经济学理论,书中还有一些理论,在我们以前经济学课时曾经学过,老师也详细讲解过,对于本书的作者亚当-斯密,我不得不佩服他,他在两百多年前分析研究的理论,在两百年之后的今天,照样还具有前瞻性,同时还具有使用性,可见,对于两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他的经济学思想有多先进。
首先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劳动分工理论,我记得以前初中时,老师就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就是说一个生产缝衣针的工厂,一个工人要把一块铁经过煅烧、捶打、打压、磨制……等一系列过程,一天大概只能生产十来根缝衣针,而且这对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很高,一个工人必须掌握做缝衣针必经的每一道工序的技术,这包括从最初的打铁,到最后的制成品……这种生产缝衣针的效率,无疑极其低下。像这种生产效率,工厂主所获得的利润可能会很少,也可能生产出来的缝衣针价格很贵,也有可能工人的工资极低,只要生产效率低下,这几种可能性都会发生,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使工厂主所获得的利润更大,工厂主将所有参与工作的工人进行明确分工,有专门的人员做胚,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煅烧,也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磨制等等,照这样分配工作任务,生产效率大速提高,工厂主、工人所获得的利润自然也就增多了,本来工厂所存在的众多问题,也就自然而然不存在了。以上劳动分工的这一点,亚当-斯密在当时就很明白,在书中进行了研究分析,劳动分工对于一个工厂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劳动效率是多么的重要。
像亚当-斯密这样有先知先觉的人,在两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寥寥无几,即使有工厂主明白劳动效率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理论和方法,但他们几乎都很自私,没有将这种方法告知其他工厂主,因为竞争是激烈的,尤其是经济竞争,而亚当-斯密将这写进了他的巨著《国富论》里,像这样一个经济理论就能让很多工厂主发财,何况他的书里写到的许多经济理论,说白了就是赚钱的方法,一个个经济理论,就是一个个赚钱方法,在他的书里不胜枚举,像这么一本赚钱的书,谁不想拥有?于是他的《国富论》,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兴盛不衰,一版再版。
在如今的社会,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已不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典型的例子还有很多,汽车、手机、冰箱等制造业。一条汽车流水线有成千上万道工序,要是由一个人制作一辆汽车,其工作量及产量是可想而知的,而对工人业务素质的要求也是到了极高的要求,必须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操作每一道工序,难 ……此处隐藏3176个字……>国富论读后感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国富论读后感
每个国家成员的劳动都是为本国国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这部分产品换取外国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响一国成员数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说劳动提供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数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说有两个:一个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生产力,一个就是从事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比例。相对这两点,第一点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明未开化的种族中,人民有时候必须抛弃或者杀死其中的老弱病残,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在许多文明开化的社会中,总是有许多从事无用的劳动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员和军队!
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这要归因于三种情况:第一,每一个工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能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第二,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第三,发明了一些机器,大大提高劳动效率。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在人类族群内部是禁止偷盗和抢劫,所以某个人想要获得某种物品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劳动获得,一种通过交换获得。在族群内,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矢的人发现自己专心制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猎更有利;比如善于造房的人发现自己专心造房比种田更有利,于是他们就是专心从事某种劳动了,分工就产生了。交换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因为市场太小,劳动者无法用他们自己消费不完的剩余劳动产品来随意换得需要的别人的劳动产品。最先开化的种族都是在河流附近,因为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相对来说,水运对于陆运有天然的优势:第一,水运风险较低,陆运要通过野蛮民族的领地,危险较大;第二,成本相对较低,通过水运需要的人数和交通工具较少。所以由于水运的好处巨大,工艺和产生的改良出现在水运便利的地方就理所当然,这样改良要很久才会传到内陆地区。
当劳动分工完全确立后,一个人自己的劳动只需要很小部分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必须拿着自己用不完的劳动产品来换取其他人的劳动产品。在交换的过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认,可以换取所有的劳动产品。在这期间,有贝壳、糖很多的物品充当了这个角色,但是最终都被金属所取代。这是因为金属易于保存,易于分割。于是金属货币就这样产生了。
一个人是贫还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多少和品质决定。商品的价值分为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任何商品的真实价格就等于该商品能使他购得或者支配的劳动量,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是尺度。世间所有财富,最初都是用劳动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虽然劳动是所有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并不是用劳动去衡量的,而是通过商品的名义价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劳动也像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所谓真实价格就是报酬劳动的一定数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谓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货币。劳动者的贫与富,不是与劳动的名义价格成比例,而是与劳动的真实价格成比例。劳动的真实价格,一年一年的来说货币更容易体现。一个世纪来说谷物更容易体现。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劳动是决定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主要标准。比如,两个小时劳动才能获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两倍于一个小时就能获得的物品。如果要让资本投入生产,必须给其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资本利润),这个时候资本也参与了劳动产物的分配,资本的利润与资本的规模有关。土地私有化之后,地主会要求土地上所有的产物中的一部分会自己(也就是地租),这个时候地租也参与劳动产物的分配。劳动不仅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劳动那一部分的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地租和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分开来说,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这个是那个部分全数或者其中之一构成。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商品价格,比如由这三个部分构成,并且财富就是以这三种方式在不同的国民之间分配。一国财富的劳动产物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要取决于工资,利润以及地租是以怎么样的比例在国民间分配。
商品的自然价格就是一种商品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是按自然价格出售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就是商品通常卖出的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市场价格。市场上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称为有效需求者,他们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因为这种需求使得商品的出售可能实现。市场上任何一种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够满足这种商品的有效需求,那种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就不能得到他们所需求的数量,他们当中有些人,宁愿支付高价格也不愿意得不到商品。于是竞争便在有效需求者之间发现,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价格上升程度大小,要看货品的缺乏程度和竞争者富有程度和浪费程度的大小。反之,如果市场上的供售量超过了这种有效需求,这种商品就不能全部卖给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其中的一部分必须卖给出价较低的人,市场价格于是低于自然价格。下降程度的大小,要看卖方怎样急于要把商品卖出,易腐败的物品比耐久性商品在卖方之间竞争更大。市场价格虽然能长期高于自然价格,但是却不能长期低于自然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必然是工资,利润或者地租中某一方或全部都不能达到自然率。这样这三方肯定抽掉一部分,使商品数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价格靠近。自然竞争的市场价格一般都是卖方能承受的最低价格,垄断的市场价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价格。
关于劳动工资和利润,如果一个人通过劳动不能获取养活自己,那他必须通过坑蒙拐骗来获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资时必须要让劳动者能养活全家人。最高工资不是出现最富裕的社会,而是出现在最快富裕的社会,也就财富增加最快的社会。在不断进步的社会资本具有较低的利润,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工资;在财富停滞的社会资本具有较高的利润,较低的工资;在即将衰退的社会,资本具有最高的利润,最低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