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重门》有感

时间:2023-02-04 09:29:33
读《三重门》有感

读《三重门》有感1500字(通用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三重门》有感1500字(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重门》有感 篇1

初次开始阅读这本书,并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确点来说有点被逼迫的倾向。原因不用说,当然是来源于我们可爱的中文老师细心地想让我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母语。关于这一点,对于已经开始感到词穷的我来说,甚是理亏,于是只能点头哈腰的握手同意。说来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简介然后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云飞雾散,一点影子都没有了。《三重门》完全不符合当今正在流行的校园青春风和古代穿越风;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关系。却不知有什么魔力能让一直不愿意看批判风格的我,几乎痴迷的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直到看完。当时针缓缓的指到十二点时,我轻轻地合上了电脑,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让自己放松放松。但不知怎么的,脑子里面乱如团麻。不得不说我对于《三重门》最后的结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这个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在故事中,韩寒把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点都凸显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围的朋友身上。学生们错误的把读书理解为为了以后好挣更多的钱,而并非为了充实他们的内在和培养他们所散发出的气质。可见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并非了灌输什么正确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当林雨翔其中的一个朋友自豪地对他说读书有屁用,读书不就是为了有钱吗?都有了那还读屁书?林雨翔不语,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揣摸出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认同就是辱骂他太过骄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钱就到处鬼混。“反正我爸有钱…”“反正我认识谁谁谁…”“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么样…有本事去找我爸妈…”自打出生到现在,我都数不清到底听过多少个人用一种傲慢,居高临下的语气对一些家庭条件比自己差的同学或是学校任课老师这样说了。但是平心而论,这些钱真的都是属于你的吗?很显然的,钱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劳心劳力,到处奔波,如今的孩子们怎么会这么幸福?

不光是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开始产生抵触情绪或是受到了中考,高考制度的局限而出现偏科问题。就连老师和学校也是对于很多容易给别人带坏榜样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学生”整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对就对,就是错了也勉强算对。凭着这样的现象逐渐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负又有苦说不出的学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里。林雨翔就很明显的成为了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别人泼了水他没阻止也要被训;明明是对方先跟他过不去却反而因为一点小小的抵抗落了一个准备接受处分的下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三字经里面写道:子不教,父之过。正所谓孩子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于他的父母。林雨翔的父母从小对自家儿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经纶;却很少真正的给予他过专属于家人的温暖和爱。林父不懂装懂,只收藏而不看书。虽然韩寒基本没有怎么描写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父亲的影响,但是我坚信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走进误区,甚至步入迷途。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应该做的事是让孩子在一个快乐单纯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而不是跟株歪脖树一样,都站在悬崖边上了也不知道抢救。有时候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坏事;既能帮助他解决烦恼,又能在同时间减少代沟,增加感情。一举多得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结局的部分,在经过多次反复地思考和仔仔细细地把整本书又嚼了一遍后,我终于发现为什么韩寒只留给人们一句“一张落寞的脸消失在夕阳里”,而不是把结局写的皆大欢喜,光明的这一边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了。这本书是一本能够被称为文学现象的书;同时它也的的确确的反应了中国中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如果韩寒真的把结尾写的太过美好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虚假,毕竟在全中国现在还依旧肯说实话,又有胆量把它写说来的人不多了。《三重门》不尊为经典之作,却也是一本少见难得的好书。希望这本书在开导了我的过程中,同样点化了下一个即将要看或是已经在看得你。

  读《三重门》有感 篇2

20xx年2月25号读完韩寒的《三重门》,时间用了一周,当时看到这个书名就特别好奇,为什么作者起这个名字,于是,我便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给出的评价就是很无聊,没什么吸引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因为我读着读着睡着了。还好,我没有放弃继续阅读下去。在工作闲时,便在手机微信读书上继续读,越看越有吸引力,看到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就会联想到自己当时学生时代是个什么样子,有没有同主人公类似的经历。

书中的主人公林雨翔是一个小心眼,在意别人眼光,胆小,自夸自大,喜欢炫耀自己,而自己也没有太大本事的人。书中有一处林雨翔与罗天诚的对话,是来说林雨翔的,特别的精辟。

罗天诚解剖人性:“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徐志摩是大雅,马德保是大俗,但他们都是快乐的人,可你却半俗不雅,内心应该非常痛苦。”这段话可能在文章前面体会不深,等你读完全文就会发现原来这句话为后文做了铺垫。就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林雨翔在文学社和同学一起游周庄,碰到了Susan,便对Susan产生爱慕之情,但在交流过程中,Susan的谈话也可以看出对林雨翔有好意,但林雨翔不敢表明自己的心意,也不知道怎么去做,他对Susan写信还是在别人的鼓励和出主意下才行动的,而且行动迟缓、犹豫不决,就想一个过马路的老人,不停的踱步。Susan是一个懂事而又美丽大方的姑娘,总是在鼓励林雨翔好好学习,以后大学相见。因为Susan知道现在不是恋爱的年龄,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可林雨翔没有体会到这些,最后错失一切。

林雨翔从小在林父的逼迫下去看古文,去读书,这对他来说,还是非常有用处的,可以在别人面前有卖弄的资本。林雨翔喜欢炫耀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林父的影响,林父是一个杂志社的编辑,爱好就是喜欢收藏书,收藏归收藏,但也从来不翻,这也是他炫耀的一个资本。但他转念一想,我不读也不能让书浪费,于是就让儿子去读,而且是耐心的为儿子挑选书籍。林雨翔因此在那个年龄才算学识博学,在初中,林雨翔因为偏科厉害内心选了文科,当时一个“散文老师”马德保阴差阳错进了学校当语文老师加管理文学社,马德保当时看中林雨翔,便邀请林雨翔加入,林雨翔加入文学社不是因为喜爱文学,而是因为文学社有出去游玩的机会,不能说是游玩,而是出校找灵感。林雨翔在文学社还有一个大成就就是获得了全国佳选作文第一名,这又再一次成为他炫耀的资本,他唯恐天下不知道,到处宣扬。

后来,在中考的时候考了一个不高不低的分数,可以上县学校的自费,但是她妈认识一个镇长,托关系拿钱以特长生去了市学校,人家都说进入这所学校算是半只脚踏入大学的大门在高中却不是初中那样好混,因为市学校的学生要么有钱,要么 ……此处隐藏2142个字……都能在我自己和身边的同学身上找到影子。但即便如此,生活还得继续,日复一日的学习还得继续,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只能屈服在教育家的政策下,苦苦的学习,通过高考这架“独木桥”来实现未来。这,就是中学生的无奈。书中许多人都在应试教育下苦苦挣扎,寻找那似乎不存在的出路。当然也有例外,像梁梓君,他靠着父母的金钱铺平了未来,这只能说是另一个讽刺了。而大多数人——林雨翔、罗天诚、沈雁儿、Susan等等,还是得走进三重门,走进漫漫考学之路。Susan是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相信大多数读者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她的美丽和优秀有无法抵挡的魅力。她的错误就在于看错了林雨翔,看错了他的“才华”,她为了他放弃上市重点的行为是勇敢的,也是令人惋惜的,看完了整本书后我只想为Susan惋惜和感动,青春的心在现实中只能伤痕累累,青春的情在现实中只能流泪远去。而我最为厌恶的,是钱荣和主人公林雨翔:他们都是那样的自负,没有才华却装才子;都是那样的虚伪,伪装自己做作的生活。林雨翔的懦弱无能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Susan,让人只能在书前愤叹。青春是生命力最美的一段过程,那时的隐隐情愫,那时的欢笑与泪水,都值得一生回味。而当我们把青春“奉献”给课本,而放弃其他的生活时,我们或许得到了知识,但失去的真的更多、更多。

说起来也着实汗颜,在《三重门》出版这么久后才第一次拜读。你我的认知或许以前一样,认为韩寒是一个狂人。可是在读完后,内心酸得想哭,韩寒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坚强,他的那份无奈又有谁知!

《三重门》的文笔中,你几乎看不见孩子的影子,若不是早已知晓,我或许会误认为是出自成人之手。他的老练、成熟,令人惊叹。

思想的敏锐,是小说的第一个特征。韩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极为挑剔,对于社会不良风气和应试教育的批判辛辣却又叫人心服口服。但思想却不能弥补韩寒对社会认知的浅保像小说中一些打架的场面,或许是韩寒没有经历过,文字写得苍白无力,有时干脆一笔带过,这也使许多人对此做出批评。的确,阅历是人生的经验,是永远无法代替的。但是请你记住,韩寒在那时只是个孩子,一个敢于表达自己心声的孩子。成熟的文笔也掩不住年龄的事实,我们凭什么对他要求这么多?

小说中,最爱的还是韩寒的黑色幽默。每一个精巧的比喻都仿佛信手拈来,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这些黑色幽默并没有持续很久,在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后,语句就转为平淡。有人说韩寒是江郎才尽,而我认为在这个高中的场景中,描写得一切以贴近自身生活。韩寒已不能像个局外人看待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早已没有距离。贴近反而使他施展不开,他也做过努力。像几个体育特招生的出现,却也只能华丽上场,悻悻落幕。

小说的结局颇为耐人寻味,殊不知无言的结局亦是最好的结局。未来的世界谁也猜不透,不如给自己留一个幻想的空间。韩寒做的真是绝。

事实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实际上就是韩寒,这个迷茫而倔强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争意识。林雨翔的求学和韩寒的休学,一个尖锐的对比,事实上也是韩寒的无奈。他选择了一条极为坎坷的人生道路,执着前进。虽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还能闪亮多久。但我坚信,在无数应试学子心中,韩寒是最洒脱和值得羡慕的。

  读《三重门》有感 篇5

很遗憾,在《三重门》出版了七年之后我才有幸拜读。但值得庆幸的是,若读得太早我便不会来写这样一篇文章了吧!

这就好比,我仰慕一位姑娘的美名七年之久,只是一直未能谋面。可当我与她在某一天邂逅时,无论是在霓红灯下还是在公厕门口,我都会表示一下情绪,诉我七年之痒。

看到书中的susan总会让我想起在高一时认识的一位叫G的姑娘。这姑娘不及susan肤白似雪也不及susan长发飘逸,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气质相通。我和G认识了也不过三年的时间,第一年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我们并没有过太多的言语;第二年有幸坐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开始莫名的暗恋她,在她面前无论说话还是表情都极不自然,后来我在一群狐朋狗友的怂恿下开始追求她却一直未遂;再后来的一年我便稀里糊涂地和她行同陌路了。这样算下来,四年时间我们真正正而八经地谈话似乎可以忽略。但是到现在我还可以肯定自己当时有多么地喜欢她,而且她也很肯定我的才华。对于我的才华,其实我也持十分肯定态度,自诩天下才华共八斗,韩寒占七斗我占一斗。虽然我的应试作文成绩很少可以及格,但我可以保证那些作文时时拿满分的人也许也只是废柴。

话扯远了。我记得G的理想目标是上南开大学,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想获“新概念”一等奖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G拒绝我的理由其中有一条好像就是怕耽误学习。我承认我学习成绩较差,或许在G的眼里是极差。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G在拒绝我之后却和一个长相无比抽象以至于我找不出任何合适的动物来形容他的人在一起了。那男的在我眼里除了学习回回在班里前五名之外一无是处,他即不幽默也不时尚,更不像我一样占尽天下八分之一的才华。

而G确确实实地和他在一起了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我忘记了是怎样熬过来的。后来有人给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大受启发,他说:现在的女孩子都太实在了,你现在学习不好,就代表以后没钱没地位,搞不好连个像样的住所都没有,这种社会隐患有谁愿意跟着?

这句话一出,把我的柏拉图愿望彻底打垮。社会是现实的,考试也是一样的现实。我面对应试,就总感觉一种空若无物的感觉,真正的人才都他妈被高考糟蹋了。

但我还是下定决心要向着南开的方向努力。于是,我自动向班主任申请要坐在第一排好好学习,而班主任也对于我这种所谓的上进精神给予,把我调到了教室最前排。我就在G的鼓舞下刻苦学习了一个学期,在每天数斤粉笔灰的熏陶下我的考试成绩一退再退。期末的物理成绩尤为惨烈,写得满满一面的卷子被分数栏里鲜红的个位数映衬得很苍白。我以2分的成绩荒谬地告别了高二上学期的物理。回想起我起早贪黑背公式的日子,不由觉得这是一种讽刺。

而物理老师更是无耻,她竟拧着她那张不打扮比鬼难看一打扮鬼的瘫痪的嘴脸坏笑着问我:“张锦枫同学,你是不是知道正确答案而故意都写成错的啊?这卷子就是蒙最少也要对十几分吧!你呀!这么谦虚干嘛?”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想把鞋子脱下来塞进她的嘴里。

理所当然,家长会上我被老师评为了最爱捣乱的人之一,虽然我上课很少捣乱,但老师的解释是,成绩说明一切。

几年前,大概是我十二岁那一年。我知道了韩寒这个名字,觉得这个人叛逆的不可救药。当时的我尚未意识到中国教育的弊端,只晓得减负政策越减中国青少年的脊梁越弯。

又过了一年,我迎来自己的青春期,渐渐地开始不服学校政策,写过几篇文章,骂过几遍教育局,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开始叛逆的不可救药,谁也不服,逮着哪个名流领导就写文章骂哪个名流领导。骂完之后心里爽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为此母亲带我看过不少人模狗样的心理医生,就如韩寒大哥所说,这些心理医生有的因输钱烧过别人的房子,有的因打老婆出名。可当他们一穿上那身白大褂就摇身变成了天使般的心理医生。所以他们对我教育的结果就是让我觉得他们和摆地摊相面骗钱的“神算子”没什么区别。

《读《三重门》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